分子病原生物学研究组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Pathogen Biology

代表性成果介绍
1.

  1. 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cascade of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determines sexual commitment and development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研究性论著,首次揭示了恶性疟原虫配子生殖的多重表观遗传调控网络,发现了核心调控因子PfAP2-G5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疟疾传播阻断新措施的研发提供了关键靶点(https://mp.weixin.qq.com/s/hwNTkZscbhLK4iqBxpKvjg)。

2.

  1. 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5-methylcytosine modification by Plasmodium NSUN2 stabilizes mRNA and mediates the development of gametocytes的研究性论著,首次揭示了表观转录组调控疟原虫配子生殖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鉴定了新调控因子NSUN2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疟疾传播阻断新措施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https://mp.weixin.qq.com/s/hsT12HvC_z73L_YVh16mFQ)

3.

  1. 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landscape of ApiAP2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veals a heterochromatin-associated regulatory network during Plasmodium falciparum blood-stage development的研究性论著,首次系统揭示了恶性疟原虫AP2家族在基因组上的分布特征、相互作用及其对异染色质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为疟疾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https://mp.weixin.qq.com/s/nJRMg6cEfjXYTjNpIhzsLQ)。

4.

  1. 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个全新的调控恶性疟原虫Avar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因子和调控途径,即RNA外切酶蛋白介导的var基因转录后沉默。这不仅是国际上首次在恶性疟原虫中发现与凶险型恶性疟疾相关的调控因子,为这类恶性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向分子;而且首次证实了该变异基因家族存在转录后调控途径,为阐明恶性疟原虫免疫逃避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突破(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44220.htm)。

联系我们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医学院806室

电话:021-65981733

邮箱:qfzhang@tongji.edu.com




Copyright©2017 同济大学医学院课题组信息网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医学院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