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神经生物学实验室

Laboratory of Sensory Neurobiology

研究团队

张玲

个人简介

张玲, 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7-2010年于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 & Women’s Hospital” 麻醉系疼痛中心接受博士后训练。 2011年加入同济大学,任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2013年至今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感觉神经生物学实验室PI; 同济大学医学院神经系统整合课程负责人。近年来主要从事痛觉和痒觉以及睡眠的神经机制的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Nat Med, J Neurosci, Pain,  J Invest Dermatol,Curr Biol等国际权威杂志,曾得到Nat Med, Nat Rev Drug Discov等多个杂志评论和哈佛媒体Focus的采访报道,论文被引用>1400 (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研究课题受到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以及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运动分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中国生理学会疼痛转化研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康复委员会神经环路重建与修复组常务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研究进展


主要对痛觉、痒觉以及相关的情感和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进展如下:

一、痛觉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1、针对慢性痛的脊髓中枢敏化机制,尤其是脊髓背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慢性痛的产生和维持中的机制深入研究。在脊髓水平首次证明小胶质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可直接通过改变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参与慢性痛的调控(JNS 2008; JNS 2009; Pain 2011);阐明炎症对抗因子“Resolvin”抑制炎症痛的作用及其外周和中枢神经机制(Nat Med 2010)。2、在脊髓上中枢证明了前扣带皮层经延髓背侧网状核到脊髓背角的这一新的下行调控通路及其对慢性痛的产生和维持的易化性调控作用(EJN 2005);前扣带皮层对中央外侧核的直接投射以及对丘脑中央外侧核痛敏神经元电活动的可塑性调节,为前扣带皮层参与 痛情绪反应提供了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的证据(BRB 2010)


二、痒觉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除了参与了哈佛大学Qiu-Fu Ma实验室“vGluT2参与痛抑制痒的分子机制的课题 研究(Neuron 2010)和Duke大学Ru-Rong Ji实验室“TLR3对痒的调控的课题研究(JCI 2012),我们还首次证明了1、脊髓背角神经元ERK 信号参与急慢性痒的产生和维持的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Mol Brain2014Sci Reps 2015);2、提出组胺H4R通过持续地激活脊髓背角的PERK介导接触性皮炎的慢性骚痒(J Invest Dermatol 2018);3、阐明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TLR2的异二聚体的激活分别通过不同的TRPs离子通道介导痛觉和痒觉行为(Neuronsci 2020);以及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转录因子ZBTB20通过调控TRPV1TRPA1介导痒觉的调控(Front Med 2021)。


三、痛觉、痒觉以及相关的情感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环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1与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玉秋教授及团队合作,揭示了前扣带皮层的雌激素β(ERβ)和GPER受体对疼痛引起的负性情绪的调节机制(Anesthesiology 2020);VLO以及丘脑Sm-VLO环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负性情绪的调控JCI insight 2020);2、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穆迪博士及团队合作,揭示脑干蓝斑核到丘脑PVT核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投射通过激活α1受体促进麻醉的快速觉醒(iScience 2021a);丘脑VB核对痛觉和痒觉信息的处理以及TRNVB的抑制性投射环路对痛觉和痒觉的调控 (iScience 2021b)。3、证明脑干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向下丘脑VLPO的投射,分别通过调控VLPO的两类神经元对觉醒产生协同作用,并详细介绍了在自由活动小鼠同步记录皮层脑电和多通道电极阵列记录蓝斑核神经元放电的实验方法(Curr Biol 2021; STAR Protocol 2021)。



获奖

1. 指导同济大学本科生课题《痒共情行为的中枢神经机制》获2014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

2. 指导胡丹丹同学的研究论文“蓝斑到脊髓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环路对痒觉的下行调控”获2019年同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3. 2020年获同济大学高能力科研奖励

主持课题


1、上海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1ZR1468600,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2021/07-2024/06,在研,项目负责人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A0110301,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免疫因素及调控,2019/10-2023/12,在研,骨干


3、PTEN在初级感觉神经元水平对痒觉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基面上项目  (Project No. 31571086) 2016.1-2019.12 

4、脑干NE能和5-HT能神经元对急慢性痒的下行调控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Project No.31271182) 2013.1-2016.12

5、大鼠前扣带皮层对急慢性痛的下行调控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Project No.30600171),2007.1-2009.12  

6、体内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化及其调控相关组织干细胞的机制研究-子课题:MSC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 973科技部重大专项 研究骨干,(Project No.2012CB966904)2012.1-2016.12

7、脑干单胺能神经元对急慢性痒的下行调控  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 (Project No.12PJ1408800) 2012.9-2014.7

8、以光遗传学方法研究脑干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急慢性痒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上海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Project No.12ZR1434300) 2012.9-2015.7

9、慢性神经病理性痒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上海市科委动物专项(Project No.15140904500) 2015.9-2017.7

10、抑炎因子IL-10对炎症痛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上海市卫生局面上项目(Project No. 20114173) 2011.9-2014.7

11、急慢性痒的脊髓神经机制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金  (Project No. 1500219072) 2013.1-2014.12

12、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16.1-2017.12

主讲课程

负责同济大学医学院《神经系统整合课程》(自2017年起)

该课程是医学教学改革中整合的新课程,我们力图将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的知识点贯穿、整合,向医学生呈现更加全面的神经系统。

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

1.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课题 痒觉调控的神经机制 (Project No. 1500107065) 

2.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课题TLR2对急慢性痒的调控作用机制研 (Project No.1500107094)

3. 脊髓胶质细胞对骨癌痛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 痛觉和痒觉在臂旁核的信号传入和处理

5. 探究游泳运动减缓小鼠CRPS的作用和机制

6. 蓝斑神经元在瘙痒刺激时放电特征的提取

联系我们
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同济大学南校区科技园楼408
021-65975889
lzhang0808@tongji.edu.cn

Copyright©2017 同济大学医学院课题组信息网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医学院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