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发育与疾病研究组

Laboratory of Neural Development and Diseases

新闻动态

张磊课题组合作揭示G6PD在引发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及调控突触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2025-11-03 11:10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PPP)中的关键限速酶,通过调控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生成,在维持细胞生物合成及氧化还原稳态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在神经保护中的功能已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提示,G6PD缺乏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潜在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2025年10月31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张磊团队与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丁玉强团队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期刊发表题为“G6PD deficiency in brain induces schizophrenia-like behaviors and synaptic dys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动物模型中证实,脑内特异性G6PD缺乏可直接引发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并揭示其通过破坏突触结构与功能稳态参与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

 研究人员构建了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特异性G6PD基因敲除(CKO)小鼠模型,有效模拟了G6PD缺乏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小鼠脑组织中G6PD蛋白表达及酶活性显著下降,并伴随氧化还原平衡紊乱。行为学评估显示,CKO小鼠表现出多动、社交功能障碍、感觉运动门控缺陷以及认知记忆损害等典型精神分裂症样表型,而焦虑样、抑郁样行为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未见明显异常。进一步研究发现,G6PD主要富集于突触前终末;在CKO小鼠中,突触前囊泡密度减少,突触后致密区长度发生改变,SNARE复合物组装受到抑制,树突棘密度降低,突触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受损,提示突触稳态遭到破坏。该研究系统阐明了脑内G6PD缺乏通过影响突触可塑性导致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为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济大学医学院王玉冰博士、谢品希硕士与梅婉莹硕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同济大学医学院张磊副教授与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丁玉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赵璇主任及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宋宁宁副研究员的大力支持。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健委协同创新项目等资助。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7 同济大学医学院课题组信息网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医学院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