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15:00在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四教303会议室,胡晔教授进行了题为”微纳米技术助力多组学疾病诊断研究“的研究报告,纳米院师生积极参加。
会议伊始,主持人纳米院副院长张兵波教授表达了对胡晔教授的热烈欢迎,并感谢其能在百忙之中赶来。
胡晔教授是杜兰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微生物学教授,杜兰大学Weatherhead校长讲席教授(该校首位华裔校长讲席教授),杜兰医学院智能分子诊断中心的创始主任、路易斯安那州癌症研究中心诊断项目总负责人,担任ACS Nano副主编。入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AIMBE)的会士,美国发明家学院(NAI)院士。
胡教授的研究侧重于工程化多组学、纳米医学、机制驱动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和检测方法开发,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来提高检测方法的性能和可重复性,旨在作为分析感染性和恶性疾病相似特征的模型,以促进全谱系诊断、预后和治疗评估检测方法的开发,并以分子检测为长期目标重新定义疾病分期的诊断标准。已发表150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包括Nat.BiomedNanotechnol.Nat.Eng., Nat. Cell Biol., Lancet Microbe, Sci. Transl. Med.. Sci.AdV.,PNAS,JACS,JCI等等,并且涉及纳米医学的28项专利申请,其中14项专利已被美国或国际公司授权,胡教授还是四家生物技术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胡教授的报告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他指出特异性/敏感性较差的感染性和恶性疾病的诊断阻碍了早期检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估,但改进检测方法的发展受到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浓度低以及干扰因素的限制。其次,他介绍了其课题组成员采用一系列分析技术平台来识别影响病程的关键宿主-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识别改善患者预后的诊断和预测生物标志物的工作。其课题组致力于个性化医学的发展和验证,包括搭建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平台,可以用来量化外泌体关联蛋白生物标志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变化,并且有能力针对特定细胞群体来源的外泌体,例如来自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吞噬细胞和其他参与肉芽肿形成的细胞群体。鉴定出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将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分析,并与系统性细胞特异性肉芽肿人群的变化相关联。
除了对其科研工作进行介绍,胡教授还分享了他从历史和生活中获取解决科研问题的灵感瞬间,如在带女儿去动物园时,他偶然发现甲虫在遇到猎物时会从尾部释放出一股带有响声的灼热气体,由此将过氧化氢分解释放氧气的反应运用到科研中,在场的观众纷纷为胡老师的设计思路鼓掌。
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十分感谢胡老师的分享,积极提问互动, 胡教授认真解答问题,此次学术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
与会老师合影留念